大唐王朝的历史被安禄山这个人切成了两段。前半段繁华似锦,后半段却是军阀割据、宦官专权。
这个转折来得突然,却又在情理之中。安禄山这个人,从一个边将一路高升到手握重兵的三镇节度使,最终选择了背叛朝廷,带来了这场改变唐朝命运的叛乱。
安禄山生性精明。他知道要在朝廷站稳脚跟,光靠军功还不够。
他看准了杨玉环的影响力,巧妙地认了这个比自己小十六岁的贵妃做干妈。这一招很管用,他成功赢得了杨玉环的欢心,连带着唐玄宗对他也是另眼相看。
就这样,他从一个节度使升到了两个,最后竟然管辖了三个节度使的地盘。
那时候大唐的军队制度刚好从府兵制变成了募兵制。府兵们过去是种田打仗两不误,军队首领也经常换人。
但募兵制下不一样了,士兵变成了专职军人,全靠军饷过日子。这种情况下,士兵自然更听指挥官的话,因为饭碗在人家手里攥着。
节度使在当时是一个地方的军政大权都管的官职。安禄山掌管着平卢、范阳、河东三个节度使,手下至少有十五万兵马。
这些还不是普通兵马,都是在边境上打仗的精锐之师。这么多精兵强将都听他一个人的,安禄山的胆子自然也跟着变大了。
杨国忠上位后,开始处处针对安禄山。他多次在唐玄宗面前说安禄山要造反。
虽然有杨玉环在中间周旋,但安禄山心里清楚,只要杨国忠不停地说,唐玄宗迟早会动摇。
除了杨国忠的压力,安禄山还担心太子李亨。李亨一直看不上安禄山这个胡人出身的将领。
安禄山知道,如果唐玄宗百年后李亨上位,自己肯定没好果子吃。唐玄宗那时已经七十岁了,李亨四十五岁,这个危机迫在眉睫。
安禄山权衡再三,觉得与其坐以待毙,不如先下手为强。公元755年,他打着清君侧、除掉杨国忠的旗号起兵造反。
他的军队战斗力确实强悍,一路势如破竹打到了长安,逼得唐玄宗父子仓皇出逃。
安禄山造反的根源,一是权力过于集中。三个节度使的军权握在一个人手里,这本身就是个隐患。
二是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。杨国忠和安禄山的矛盾,加上太子李亨对安禄山的敌视,让他觉得不得不反。
三是大唐朝廷的统治能力在衰退。唐玄宗晚年昏聩,对杨国忠和安禄山的矛盾视而不见,最终酿成大祸。
这次叛乱的影响很大。马嵬驿兵变导致杨贵妃和杨国忠一家都没了命,唐玄宗被迫让位给太子李亨。
大唐的军事制度被打乱,各地节度使的权力更大了,中央朝廷的控制力反而减弱了。这为后来藩镇割据埋下了伏笔。
从安禄山这个例子我们能看出,一个帝国的衰落往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。当军权过于集中,朝廷内部矛盾激化,皇帝又失去了有效管控的能力,这个帝国就会走向分裂。
安禄山的叛乱,不过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这件事也给我们提醒,一个政权要长治久安,关键是要有制衡机制。不能让一个人权力太大,也不能让朝廷内部的矛盾激化到无法调和。
最重要的是,统治者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意志,在发现问题的时候及时解决,而不是等问题变成灾难了才后悔莫及。
